現在提到運動服飾真的是無人不穿無人不有,為什么近些年的運動服飾城為了潮流,這波的東風也刮了一段時間了,難道真是到了久經不衰的地步了嗎?話說從中山裝到西裝再到休閑裝,也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和時代的變遷。那么我們運動服飾在加盟行業的前景是什么呢?
中國的運動服飾行業起步時間較晚,雖然中國過去早有射箭、武術等專門的運動服飾,但19世紀末近代體育開始傳入時,中國還沒有專門的與之相適應的運動服裝。1914年全國運動會以后,才決定運動員參加正式比賽穿背心褲衩。而女運動員穿背心褲衩,則是從1930年全國運動會才開始的。
但眾所周知,德意志聯邦共和國、日本、美國等國的運動服裝,丹麥的冰球服裝,法國等國的登山服裝,澳大利亞的游泳衣等,經過長時間的發展,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產業優勢。新中國成立后,國內運動服裝的生產發展很快。現在中國已能夠生產適合各種體育項目的運動服裝,在產量上基本上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。有的運動品牌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有些優質產品還外銷到世界許多國家。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由于國外運動服飾發展起步早,大量國外品牌進入國內市場,國內運動服飾品牌基礎薄弱,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。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,國外運動品牌更加受到消費者青睞。
自 1990 年至今,國內先后出現大量運動品牌。據統計,運動行業頂峰時品牌數量曾超過 4000 家,品牌影響力和規模參差不齊。經過 2008 年前后的資本市場上市熱潮,逐步樹立包括安踏、李寧、361 、特步、匹克等幾大運動品牌的領先地位。部分缺乏品牌競爭力及終端掌控能力的中小品牌逐步淡出市場,例如雙星、鄧亞萍、金萊克、鱷萊特等品牌。
2008 年奧運會前后,本土品牌登陸資本市場,品牌影響力達到頂峰。由于運動品滲透率快速提升,需求動力日趨下降,行業供需狀況失衡,我國的運動用品市場從 2012 年開始步入寒冬,大范圍關閉門店、去庫存成為行業常態,安踏、李寧、特步等本土品牌都出現門店數量大幅萎縮和業績下滑的經營困境。
政策放松,大眾運動流行,人們重視健康生活。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,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了體育強國,人們對大眾運動的熱情也與日俱增。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,消費者的運動生活方式也隨消費升級發生顯著變化,并向成熟體育市場邁進。典型特征是,對功能性為主的專業運動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加,更加注重產品品質,以及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。這激發了本土品牌進行產品創新。過去各大運動品牌主打休閑化路線,差異并不明顯,品牌同質化是成熟運動用品面臨的主要挑戰。
雖說時尚是一個輪回,近幾年大熱的除了復古,最流行的便是運動風,還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啊,各類潮人時裝精若沒有幾身運動休閑的裝備都不敢號稱自己洋氣。不過,運動風潮的再次席卷,細細想來也是有它的必然性的。隨著當代人物質生活越來越好,于是十分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:注重飲食健康,積極參與體育健身,并購買運動產品等。這種觀念的轉變,讓運動變成一種時尚的同時,也讓時尚也開始靠近運動。人們開始在美麗和舒適之間追求一種平衡,一種融合,于是乎,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各種運動元素同其他時尚元素混搭的美。這其實也是體現人類追求自由、追求解放、追求自我的一個過程。
網絡時代,電商滲透率越來越高,線下和線上渠道的用戶滿意度差距正在縮小。運動服飾品牌也參與著這場網絡的狂歡,很多品牌不僅加入了電商平臺有的還構建了自己的網上商城系統。與時俱進,“網紅”、“直播”這類關鍵詞也被納入了營銷日程。電視節目的廣告贊助自然不用多提,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運動服飾在網絡平臺投放廣告的力度不斷加大,網絡平臺相對寬松環境,讓“花式廣告”也打得更加深入人心。
這種機油干貨此又能博得關注度,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同時,也滿足了當代人追求個性獨特品味的心理需求。可謂,無往不利。這樣一看中國未來運動服飾市場的關注度是很好的,借著這波東風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!